用户名 密码 1周内不用再登录 新用户注册 | 升级为VIP会员
当前位置:ICU重症监护网 -> ICU资讯

心血管疾病诊断产品市场广阔

收藏本文章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9月26日第5个"世界心脏日"时,在日内瓦发表的一份公报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突破2000万。预计到那时,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将成为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

  第一"杀手"

  现在全球已经有近1/4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在这些人中,有1/3的人最终会罹患心血管疾病,最后其中的1/5会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因此,与心血管疾病的抗争不分区域、人种、国家,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挑战。

  据有关资料,从2000年到2020年,心肌梗死将在各种死因中从第五位上升为第一位,脑卒中将从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心血管疾病对女性的威胁更大,目前欧洲妇女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已经占到每年死亡人数的50%以上。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日前在2005雅培心血管学术巡回研讨会上告诉记者,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中国目前有2亿人超重、7000万人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人数都超过1.6亿,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了中国的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呈爆发性增长。他介绍说,从1984~1999年,北京市35~44岁男性公民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了156%。

  胡大一教授指出,对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要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设立六条防线: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事件、防后果、防复发、防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标志物

  胡大一教授认为,合理应用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的心脏标志物,对于心血管疾患的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维护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心肌受到损伤后,一些平时并不进入血液的心肌蛋白被释放到血液中,通过血液检测,会发现它们升高,从而判断出心脏受损,这些蛋白就是心肌损伤的标志物。自从1954年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作为首个心脏标志物被应用于临床,半个世纪以来,医学工作者陆续发现许多心脏生物标志物,其中部分心脏标志物已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得到应用,心脏标志物为临床提供了方便、准确、非创伤性的诊断检测依据。

  胡大一告诉记者,理想的心脏标志物应该具备几个特点:高度的心肌专一性、心肌损伤后很快增高、血浓度与受损程度成正比、增高后持续时间较长、检测方法方便快捷以及临床诊断符合率高。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心肌标志物能够完全符合上述所有的标准,但有些产品已经非常接近这些要求,例如美国雅培制药有限公司推出的检测心肌梗死的心肌肌钙蛋白(cTnI)、检测心衰的B型利钠胎(BNP)等。来自瑞士的心脏病诊断专家Dr.GertPrintzen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心脏病的诊断进展主要依赖生物医学的发展,更多地将cTnI、BNP等用于心脏病诊断上,经过多个跨国性研究证实了其对心脏病诊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现在,它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监测的新一代标准。

  雅培制药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王军告诉记者,与以往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比较,心脏标志物有一些特有的优势,首先是诊断及时准确,传统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方式,特异性和及时性都不够。例如心脏超声检查,医生的经验对于诊断的结果可能起到决定的作用。再例如通过X光片检查心衰,一定是患者的情况非常严重了,在X光片上才会有明显的改变。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而一旦心脏受损,心脏标志物会立刻体现出来,而且非常特异,假阳性很少,这样一来,就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其次,可以指导治疗,检验药物的作用,随时调整用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及时方便的测量血液中的心脏标志物,可以及时监测治疗情况,指导用药,并判断预后。例如对于一些患者,经过治疗,血液中心脏标志物含量下降有限,就可以得知患者的预后不太理想。第三,符合药物经济学,可以为患者节约开支。例如检测心衰的心脏标志物BNP,检测一次的费用是100元人民币左右,而做一次超声心动检查,花费要将近300元。

  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众多,因此相关诊断和治疗产品的市场空间很大。但是,心脏标志物类诊断产品目前主要是由外资企业生产,除了雅培制药有限公司,罗氏公司也有一些类似的产品。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尚属于发展阶段,与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家对开发生物制品的重视以及业内人士的不断努力,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生物诊断试剂方面的差距能够不断缩小,从而有能力进军这个有着广阔前景的市场。

发布人:autumn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16日
说明: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注明作者或删除。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也来评论:

最新icu资讯
相关资讯

主办单位:杭州德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网站协办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设备科 ;浙ICP备10209442号-3 

联系电话: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Copyrigh ©2001-2009版权所有_杭州德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execute:8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