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1周内不用再登录 新用户注册 | 升级为VIP会员
当前位置:ICU重症监护网 -> ICU资讯

医疗救援队队员派出259人 “我们与死神争夺生命“

收藏本文章

医疗救援队队员派出259人 "我们与死神争夺生命"

  【龙虎网报道】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5月13日,我省组建的106人抗震救灾医疗队,带着5吨物资、20多万毫升血液,飞往四川,成为外地派往灾区的第一支医疗队。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自省人民医院、市鼓楼医院、南医二附院、东大附属中大医院、市第一医院等。

  5月14日,我省连夜组建的由50辆救护车、100名驾驶员组成的救护车队,启程赶赴四川灾区。

  5月15日,我省由11名专家组成的第一支卫生防疫应急救援队,赶赴灾区前线。5月16日,我省第二批卫生防疫应急队于晚间抵达成都双流机场,随即转车前往绵阳。

  ……

  截至5月16日,我省卫生系统已先后向四川灾区派出259名救援队员。

  集结:听到“号”声,2小时106人集合完毕

  “早上给父亲打了电话,告诉他我要回成都了,但没时间去看他。他有需要,当地政府会帮助他,而我要去帮助更多更困难的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脑外科主任杨天明,边说边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5月13日凌晨5点40分,省卫生厅接到卫生部要求向四川地震灾区派遣医疗队的电话后,立即吹响“集结号”。

  仅2个小时的时间,106名来自省人民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的普外科、胸外科、骨科、脑外科、急诊科、手术麻醉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集结完毕,整装待发。

  入选这支队伍的,均为经验丰富的医疗护理专家。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拥有丰富的地震灾害救护经验。

  “唐山大地震那年我也去了灾区,灾情很残酷。”杨天明告诉记者,尽管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当时还是学生的他置身于现场时,还是被眼前惨烈的景象惊呆了。

  杨天明说,他强烈要求前往一线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是成都人,他83岁的父亲和弟弟们都在成都,他想为家乡父老做些事情。

  62岁的赵翰林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医生。在得知医院要派人前往灾区时,赵翰林主动请战。“我有丰富的外科经验,又有多次救灾经历,我去前方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支队伍中,记者还看到许多年轻的身影。鼓楼医院的冉峰,家中2岁的孩子当时一直在感冒发烧,“临行时,孩子看到我拎着行李,抱着我哭着不愿松手。”说到这儿,冉峰有些难过。但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生,能够去灾区救援,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抵达:连夜展开救治,连续奋战20多小时

  “5月13日夜里到达绵阳以后,救援队不顾疲劳,克服水电、药品、器械短缺等困难,迅速展开救治工作。在连续20多个小时的奋战中,收治伤病员240人,抢救危重病例21人,开展重大手术28例,清创手术、换药、护理1977例,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希望。”江苏医疗队总领队胡晓抒说。

  摸黑抵达绵阳后,我省首支医疗队被连夜分成5支小队,编到当地医院,其中3支医疗小队编入绵阳市区3家医院,两支医疗队编入江油市两家医院。

  “虽然前往医院的路上,大家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到达当地时,心仍然被震撼了。”市第一医院副院长王黎明说。

  市第一医院医疗队前往的是江油市人民医院。江油离地震重灾区北川仅20公里,不断有余震发生。医院大楼已经不能使用,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空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400多名伤员,伤员旁边是用帐篷和油布临时搭建的重伤员的手术室。

  医院为医疗队腾出5个帐篷,找来几张儿童床,拼了拼,准备让队员们先休息一下。可帐篷外触目惊心的场面、不断送过来的重伤员,让队员们实在不忍休息。他们决定,“战斗”就从现在开始打响。

  没有电,又是晚上,暂时无法进行大的手术,队员们只能从清创开始做起。送来的伤员多数处于昏迷状态,队员们一个一个地帮他们把身上的血和屎尿清理干净。不一会儿,队员们的衣服上就都沾满了血和污渍。

  条件实在太艰苦,队员们只能跪在地上为伤员查看伤情、进行包扎处理。一跪就是二三个小时,一跪就是接连处理上百个病员。

  看着起身后无法直起腰的他们,看着寒冷的深夜里仍然满头大汗的他们,看着连续20几个小时无暇吃饭、很少喝水的他们,江油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梁元芬哽咽着对医疗队说:“这里没有水,没有电,但有你们就有了希望。”

  另一边,鼓楼医院医疗队的“战斗”也打响了。他们所在的520医院仅仅两个小时,就收下了200个伤员,其中重伤20余人,很多人生命垂危。鼓楼医院医疗队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因为他们阵容强大,各个专科的医生护士都有。520医院放心地将一个病区的救治工作全部交给了他们。

  由于当地信号不好,这几天记者只能通过短信与鼓楼医院医疗队联系。短信中,寥寥数语,却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重重困难。

  “今夜我们都睡在车里,医院为我们准备了一些玉米糊,大家都舍不得吃,分给了伤员。”

  “今天我们睡进了大楼,虽然墙上都是裂缝,比起车上像是天堂。但夜里零点刚过,我们被晃动摇醒,赶紧跑出房间,大家决定到一楼打地铺,虽然吵点冷点,但出门就是开阔地,容易逃生。”

  “今天开了近10台手术,以上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四肢血管探查、清创、截肢为主,病情都很重。但我们很快理出了头绪,配合得非常好。”

  “骨科大夫胡学信在入川当天搬运帐篷时扭伤了腰,这几天一直在贴麝香伤湿止痛膏止痛。现在因水土不服在腹泻,又出现急性咽喉炎。但他仍然坚守病房不去休息。”

  “今天一天我们已诊治病人250人次,又一个24小时过去了,大家仍然充满信心。”

  病区里一位50多岁的老人,在得知帮助他们的是一支从江苏来的医疗队时,拉着医疗队副队长陆巍说:“你们比亲人还亲。”“看着这些失去亲人的患者,我觉得我们还能为他们做得再多点。”陆巍说。

  战斗:从死神手中夺回一条条生命

  “今天我们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做了一例开颅手术,病人10分钟后就清醒了。大家欢呼雀跃,我们从死神手里又夺回了一条生命。”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疗队领队王黎明说。

  没有手术室,他们就搭露天帐篷;没有一次性消毒物品,他们就用床单、手术包;没有纱布,他们就用手术衣。在救援中,医疗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医疗物资短缺困难。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了一条又一条生命。

  5月15日,一名10岁男孩从北川被送到了市第一医院医疗队手中。头部外伤,颅脑重度损伤,生命垂危。满头大汗的专家经过紧急会诊后,决定进行开颅手术。

  由于余震未了,手术室只能设置在露天帐篷里。没有电,医疗队找来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麻醉等各个科室的医生紧急行动,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了平常最少需要2个多小时的术前准备。

  随后,一场紧急抢救就在超级简易的手术室里展开了。

  手术仅用了一个小时,非常成功,病人10分钟后清醒。病人家属及当地医护人员拍手称赞。长舒一口气后,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就在同一天下午,中大医院专家也给病人家属带去了相同的惊喜。

  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孩因为在地震中被压坏双腿,14日下午刚刚实施了截肢手术。15日上午10点钟左右,因肾功能衰竭正在进行透析的女孩呼吸、心跳骤停,她的亲人急得手足无措,在原地大声哭喊。

  正在开会的南京中大医院救援队人员听到呼喊,先以为是余震,跑出去发现这一情况后,52岁的汤文浩立刻冲过去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石欣则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患者的情况终于稳定了下来。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不是你们反应快,恐怕娃儿就没命了”,病人家属感激地说。

  前进:离一线近一点再近一点

  “很多病人送到医院,打开救护车一看,死了。这样可不行啊!一定要冲到第一线去,不然死亡率、致残率太高了!”省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孔祥清说。

  5月14日,绵阳通往地震重灾区北川的道路打通。为了让更多伤员得到及时救助,每支医疗小队都决定抽调一部分医护人员,冲往第一线。

  省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孔祥清带领一部分队员前往了受灾较为严重的平通镇。

  平通镇距绵阳市区大约100公里,一路上到处是山体滑坡,几万方的塌方、滑坡一处连着一处。疏通后的路面不到3米宽,不时有巨石从山上滚下来。

  虽然无比危险,虽然惊心动魄,但大家一再请司机开得更快些。

  辗转几个小时后,下午4点他们终于抵达平通镇。平通镇受灾严重,几乎被夷为平地,仅剩下的四五幢房子东倒西歪、千疮百孔。全镇2000多人,死了700多人。无水、无电、无通讯,人们全部挤在用各种材料自建的简易棚户里。

  医疗队的到来,给当地受困灾民极大安慰、极大鼓舞。原本近乎绝望的老乡们激动得不得了,纷纷围过来握一握队员的手。他们眼含泪水,久久不语。

  听说医疗队到了,很多灾民花上三四个小时翻越山路,陆续赶到急救医疗点接受治疗。一位胫腓骨双骨折、骨头已经外露的病人,拄着一根木棍,一瘸一拐地步行4个多小时,终于赶到了急救点。一位70多岁的盲人老太太,在得到救治后感动不已,直要给队员们下跪致谢。

  两天两夜了,7位队员没有一个人合过眼。这其中也包括62岁的赵翰林。30℃以上的温度,极大地消耗了队员们的体力。生活十分艰苦,没有水洗漱,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就喝矿泉水,与外界也中断了联系,但没有一个队员抱怨。在紧急处理完一批伤员后,他们很快把急救点移交给镇卫生院,再奔赴另一处重灾区。

  5月16日,下午5点左右,鼓楼医院医疗队队长蒋建带领5名队员和江苏消防救援人员也进入北川县城。

  虽然已经过了抢救的黄金72小时,但从废墟抬出的每一个人,医疗队都要仔细查看。

  交通局大楼前,一座6层楼房被震塌陷,两个小伙子压在里面。经过两天奋战,两个人的双腿被压着仍然动不了。准备截肢?

  医疗队立即探查伤势,觉得其中一个小伙子还可以尽量营救。医疗队向救援队建议,取消截肢方案,继续挖掘救援。挖!救援队重新开始了施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身体露出的部分越来越多。8点40分,在被埋了102个小时后,这名青年终于被救了出来。他有一条腿被压得严重些,伤口有20厘米长,但没达到截肢标准。医疗队的判断是正确的,青年人保住了这条腿!

发布人:zhongliping 发布时间:2008年5月19日
说明: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注明作者或删除。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也来评论:

最新icu资讯
相关资讯

主办单位:杭州德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网站协办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设备科 ;浙ICP备10209442号-3 

联系电话: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Copyrigh ©2001-2009版权所有_杭州德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execute:7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