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1周内不用再登录 新用户注册 | 升级为VIP会员
当前位置:ICU重症监护网 -> 技术交流 -> 肝病专题 -> 帖子:“甲型病毒性肝炎1”
收藏此帖

帖子主题:甲型病毒性肝炎1

楼主:juanjuan2006 [2006/3/30 14:07:07]
甲型病毒性肝炎1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A)简称甲型肝炎(HA),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通过密切接触,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潜伏期2~6周,临床特征是乏力、食欲不振、肝脏肿痛、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有发热及黄疸。病程长短不一,一般为一个月左右。无慢性肝炎及长期病毒携带者,故其病程为自限性,预后良好;偶见呈暴发型病程者则死亡率甚高。本病分布全世界。 
【流行病学】 
甲型肝炎系由摄取甲型肝炎病毒(HAV)污染食物而感染,故其在世界各地的流行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的环境卫生状况,即传播程度与生活经济条件和卫生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本病在发展中国家和北美少数民族保留地仍呈周期性流行,绝大多数是在幼儿期即已感染而获免疫。据近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抗-HAVIgG总阳性率为80.9%,高发区人口4岁以上年龄组为70%以上,而低发区的70%阳性率则推迟至15岁以上。因此,防治重点应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为主。在发达国家,本病感染机会较少,成人之中多有未感染者。抗-HAVIgG阳性率有呈高年龄化趋势,40岁以下者的阳性率极低,表现为对HAV具易感性的人口明显增加。这一事实已由近年其发病数之增加所证明。 
本病的最常见传播为"粪一口"途径。小流行暴发多见于管理不善的托幼机构、弱智人集团单位和小学,此多系饮水传播。经口感染后至粪便中排出HAV的时限可谓"真正的"或流行病学的潜伏期,为2~6周。当出现临床症状和生化改变时,粪便中排泄病毒骤然减少。事实上,潜伏期末期数日内粪便中病毒排泄量最多,此间最易污染水或食物而感染他人。因仅在粪便排出HAV之初期数日间呈现病毒血症,而此时尚无任何症状和肝功生化指标改变,故偶可惹致输血后肝炎。 
在急性期,患者粪便内可测到抗-HAVIgA,此可与HAV形成免疫复合物。本病的特异性诊断为检测抗-HAV,如抗-HAVIgM 阳性,即表明系近期感染,有早期诊断价值,此抗体大多于感染后3~6个月内消逝; 抗-HAVIgG阳性则揭示既往曾受感染,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甲肝的小儿病例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症型,成人病例常有黄疸,近年且较多有重症型,但总的来看,临床经过一般较为顺利而不转慢。极个别病例可迁延6个月以上或伴肝外并发症。这些非典型病例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在病毒方面,可能有病毒株变异或与其他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等主要原因有关,在宿主方面的原因可能与老龄和免疫功能不全等有关。 
甲型肝炎的流行强度除与儿童易感率高低有关外,还与易感儿童相互感染的机会频率有关。如有甲肝传染源存在,若儿童易感率超过50%便有可能发生流行。所以,开展预测工作以监控甲肝流行是有意义的。 
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是甲肝的传染源。当人感染HAV后3-4周,大便和血液就开始有传染性,并持续3周左右,相当于黄疽出现前两周及黄疸出现后一周。急性黄疸型肝炎在传染性最强的黄疸前期一般不易诊断,因而一般未能被隔离,而在出现黄疸后才隔离病人,此时病人已基本摆脱传染状态,故对甲肝病人争取早期诊断,早期隔离,在控制甲肝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病例数比黄疸型多,占病例总数的50%-90%,尤其以儿童为多。由于临床缺乏可供诊断的典型症状,常被误诊,增加了病人和周围人长期接触传染的机会。因此,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人是危险的传染源。亚临床型感染者人数众多,在甲肝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他们不仅作为甲肝暴发的传染源,而且在散发病例的传播中亦起重要作用。 
甲肝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HAV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不易灭活,可造成各种方式的传播: 1.食物传播常由食物直接受污染和污水污染食品而造成甲肝传播。特别是水产品。如蛤类、牡蛎、泥蚶、蟹等在甲肝食物传播中起重要作用。2.经水传播HAV对水源的污染主要来自污水和粪便。被污染的水源包括自来水、河水、井水、塘水以及小型水源如游泳池水,旅游携带的饮水等。由于HAV在水中存活,经水传播可引起甲肝暴发流行。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大多数HAV感染是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此种传播途径常发生于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方,特别是在农村,当粪便管理不善时更易通过此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主要通过污染的手、用具、食具、玩具、床上用品、衣物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人。 4. 昆虫机械携带传播 主要是苍蝇、蟑螂可机械地携带HAV 污染食品导致甲肝传播。5. 胃肠道外的传播:(1)输血与注射传播(2)性接触传播。 
没有遭受过HAV感染的人,普遍易感;而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的人,则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人体只要感染了HAV,临床上无论是产生显性的甲肝还是隐性感染,均可从血清中测得HAV抗体滴度的逐步增高。在病后2~3个月时达高峰,并至少在5~7年内保持有牢固的免疫力。已具有免疫力者再度感染HAV可引起激发反应,使已经下降的抗体滴度再度升高,从而使感染者获得稳固而持久的保护性抗体,使免疫力维持更长时间,甚至终身。 
【病因病理】 
HAV属于小RNA病毒,病毒颗粒大小较一致,直径约为27nm,衣壳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基因组呈线状,为单股正链RNA,全长7478个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5' 端非编码区长733个核苷酸,与HAV RNA识别宿主细胞核蛋白体并与之结合有关; 3' 端编码区长63个核苷酸,对HAV的复制有重要意义; 编码区的开读框架(ORF)从第734位~7415位,约占基因组全长的90%。HAV可分3个基因型:HAV-Ia,HAV-Ⅲ和HAV-Ib,其中HAV-Ia约占90%。 
仅有一个血清型。可产生多种抗体。在感染的肝细胞中可用免疫荧光法发现病毒,粪便中可排出HAV颗粒,在恢复期的血清中也能测出相应抗体。 
感染后第5天即可在大便中查出肝炎病毒,而肝细胞内发现病毒则在第1~2周内开始,病毒血症则最早在第12天。甲型肝炎病毒入体后,很可能有一个在肠道组织内增殖的过程,由此排入粪便。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增殖,由此人血行,并经胆管排入肠道,由粪便排出体外。 
在甲型肝炎潜伏期后期,当急性肝炎的临床、组织学及(或)生化学改变尚末出现时,已在肝脏、粪便及血清中出现甲型肝炎病毒,并发现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内并无可见的损害。血清转氨酶活力上升、肝组织病理改变、急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几乎与血清中的抗HAV同时开始。 
肝脏损害继发于抗HAV的免疫作用,而不是由于甲型肝炎病毒本身的直接作用所造成。 由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看来,甲型肝炎的致病免疫机理显然是和乙型肝炎不同。 
甲型肝炎的增殖部位可能在肝实质细胞的内质网,主要的肝脏改变是点状分布的肝细胞变性、液化坏死,并有一部分细胞浆脱水、紧缩、形成嗜酸小体。重症病例,肝细胞坏死融合成片,肝小叶网状支架坍陷。同时可见网状内皮细胞肿胀,枯否细胞有变性、胆色素(脂褐素)及铁质沉积,输出静脉有静脉炎,血窦有单核细胞浸润,门脉周围有炎症。在肝细胞坏死的同时,可见肝细胞增生活跃,并有多核巨细胞出现。部分病例小胆管有胆栓形成,而实质细胞坏死较不明显。偶见暴发型肝炎,呈广泛的大片肝坏死,其中很多病例以弥漫性严重的肝细胞肿胀为主, 水肿的肝细胞可达正常的4~5倍。小叶结构紊乱,在肝小叶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内,可见散在的多核及单核的炎症细胞浸润。坏死型肝炎病死率可高达90%或以上,水肿型则多数可恢复或基本恢复。 
中医对甲型肝炎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一般将黄疸性甲型肝炎归为中医”黄疸”的范畴,无黄疸性甲型肝炎归为中医胁痛的范畴。病名虽异而病机大致相同,湿热疫毒由外而入,郁于中焦脾胃,湿热交蒸于肝胆,不得泄越,以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病胁痛; 胆汁外溢,浸于肌肤,上窜目窍,下流膀胱,则发黄疸。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均可损伤脾胃,以致运化机能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气阻络痹致胁痛,胆汁不循常道,熏染肌肤而病黄疸;过度劳累或脾胃虚寒,或素体脾虚,均能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湿从寒化,寒湿郁阻中焦,胆液被阻,外溢而发黄疸(阴黄)。综之,甲型肝炎是由于外感邪毒和饮食不当,且与劳倦体虚有关,致病因素可概括为湿热(蕴结脾胃肝胆),寒湿(困脾阻胆),气滞(阻络),血瘀(痹阻),以及内伤(肝脾新肾受损及气血虚弱)等,主要病机为湿热疫毒蕴遏肝脾,肝胆失疏,脾胃失运,气郁血瘀,络脉失和。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大多数病人的潜伏期在15~45日之间,平均25日。由于感染病毒量及感染者兔疫状态和年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二)临床类型 
l. 黄疸型 一般以全身不适、乏力及纳差起病,常伴有畏寒、发热39ºC左右,并有头痛、全身酸痛等流感症状,多数可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或有上腹疼痛、腹胀、便秘。上述症状多半在起病后24~48小时内先后出现。少数可有肝肿大,血清转氨酶活力迅速升高,起病后3~10日,则尿色变深,终日呈黄褐色或红茶样或菜油样,检查可见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此后1~2日内可见双眼结膜、口腔粘膜黄染,继而全身皆黄。黄疸常于3~5日内升达顶峰。多数呈轻度或中度黄疸 ,少数黄疸较深。黄疸出现属发热渐退,胃肠症状好转,或有短时加重。此时肝脏肿大,一般达右肋下1.3cm,有压痛及叩击痛,少数脾脏肿大。肋缘下可触及。黄疸最深时大便转呈灰白色。成人常见皮肤瘙痒、心动徐缓。个别患者可见皮肤有暂时性皮疹、血管蜘蛛病及肝掌。患者经数日休息后,恶心减轻,呕吐消失,食欲好转。此期持续2-6周或稍久,以后黄疸渐退,食欲恢复正常,但仍可有乏力、不适、易倦及轻度肝区痛;恢复期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少数可有1"2次复发;但也有病程长达4个月以上,甚至一年始完全恢复。婴幼儿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很少出现临床症状。青少年以后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者较多。部分成人在肝功能完全恢复,抗一HAVIgM阴转后,乏力、纳差或失眠或偶有肝痛可持续达1年以上。但无慢性患者。 
2. 无黄疸型 此型肝炎较黄疸型多见。除无黄疸外,其他症状及体征与黄疸型病例相似,但一般认为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大多数于3月内恢复。 
3. 隐性感染 指感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亦不明显。此类病人更为多见。这些人主要靠与确诊病人密切接触史、肝活组织检查、肝功能检查及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 
4. 暴发型 此型肝炎比较少见,占临床病例的0.1%~1%。 
暴发型肝炎起病趋势可与一般急性肝炎相同,但发展较快,病程较短(不超过2~3周),病死率甚高,仅少数人能恢复。多数死于胃肠出血、脑水肿、脑疵。临床表现除可有明显的胃肠症状外,常有高热、扼逆、计算及定问力障碍,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精神异常(淡漠或欣快)、睡眠规律失常,嗜眠或失眠、躁动、强直性痉挛、昏迷、出血(呕血、便血、淤斑)。体征有黄疸、肝臭、肝浊音区明显缩小、出现病理反射、躁阵挛、扑翼样震颤。末期常有脑水肿、脑疵表现。有的病人以精神失常起病,黄疸不明显,易误诊为精神病。 
(三)并发症 
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流行中发现其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障、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上述并发症如能及时发现,及时对症及采用适量激素治疗,可取得一定的疗效。部分并发症常随甲肝的恢复而恢复正常。


普通帖 多彩帖[注册用户可以发表多彩帖]
标题:(50个字符以内)

回复内容

快捷键:Ctrl+Enter(提交回复)

主办单位:杭州德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网站协办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设备科 ;浙ICP备10209442号-3 

联系电话: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Copyrigh ©2001-2009版权所有_杭州德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execute:39.063